百姓学习之星·情暖重阳——敬老月主题宣传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量:50

  重阳敬老情意浓,文明实践暖人心。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九九重阳佳节这个重要日子里,我们致敬那些皓首穷经、老而弥坚、以奉献温暖社会的“百姓学习之星”。

  他们曾是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如今虽年华老去,却未曾停下求知的脚步,仍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书桌前有他们伏案的身影,社区课堂里有他们专注的目光,新技术应用中有他们钻研的执着。数十载光阴,他们将坚持学习融入血脉,将提升自我作为习惯,用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艺、宝贵的经验继续服务社会、温暖邻里、传承文化。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时代风采。

北京市  郦正能

  郦正能,女,193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耕飞机结构设计领域68年。参与“北京一号”等多个重要型号研制,攻克歼-7前起落架断裂等技术难题。在古稀之年才正式退休,她说“人老了,心不老,终身学习让我没有虚度年华,坚持工作让我一直保持年轻”。退休后,她仍坚守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督导工作9年,助力400余名青年教师成长。牵头“凡舟”教育基金工作,资助68个本科教学团队和近300名教师,培育大批科研新秀。2024年,已经89岁的郦正能带领青年教师完成《飞机总体设计》)一书的编写工作,耄耋之年的她,坚持学习、著书、传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诠释育人初心,用73载党员本色谱写航空报国华章。

天津市  金彭育

  金彭育,男,194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风貌建筑办研究室主任。他是一位心怀热忱的文化传承者,年近八旬,活跃在文化传播一线,被赞为“行走的五大道百科全书”。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工作中先后参加业余高中班学习和新华职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多年来,笔耕不辍,主持编纂《五大道建筑志》等9部专著,其中26万字的文化专著《五大道》累计发行达15万册,并在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共计500多万字有关地方文史、风貌建筑的文学作品,内容多以红色记忆为主题。他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每年接待150多个团队,为游客讲述五大道小洋楼的相关知识。开设“口述史采集”等实践课程,培养200余名专业讲解人才。举办“青少年红色研学夏令营”,累计5000余人次参与。退而不休的他持续为五大道的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辽宁省  尹凤娟

  尹凤娟,女,194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她退休后坚持不断自我学习,21年来,义务开办农民工子女课后托管班,带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讲红色故事、唱红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爱国爱党的种子,免费帮助孩子500多名,学时13400小时。她还积极参加社区各种公益志愿活动,是社区的文明宣传员、倡导员,环境卫生治理的先锋员、督导员,邻里守望的贴心者、安全员,她的事迹被广泛赞誉,也被传承。把党的温暖、党的经验、优良传统,用行动宣传好、传播好,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她一直在先锋的路上、在奉献的路上。

江西省  罗玉英

  罗玉英,女,195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进顺村党委原书记、进顺老年大学校长。她高中毕业后在村小学当过代课老师,后又到村企业做仓管、厂长,1984年经村民选举成为进顺村首任村委会主任。她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杂志书籍堆成了小山,读书笔记100余本上百万字。先后参加了辽宁刊授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获得本科学历,还获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她扎根农村40余年,带领全村村民坚持学习创新,艰苦奋斗,到基层宣讲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社区、企业、厂矿、学校等,作理论宣讲2000多场,听众人数达80多万人次。以知识改变村庄命运,打造了“学习型”村庄,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让曾经贫穷落后的进顺村成为了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

山东省  刘茂盛

  刘茂盛,男,193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名誉院长。退休后,他以自身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厚造诣,积极投身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他在社区定期开展“衣食住行的色彩搭配”讲座,通过讲座,居民们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色彩,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更加绚丽多姿。他通过创办合和书画课堂,义务为辖区的书画爱好者授课。将“大舜文化讲堂”引入社区、带进企业,多次开展舜文化讲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不仅对大舜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提升了辖区党员和企业员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为增强企业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无私奉献激发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广东省  江敏慈

  江敏慈,女,193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机械工程师(已退休)。她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取广雅中学,但因无法负担学费,选择了免学费的师范中专,后自学考入湖南衡阳铁路学校机械专业。工作后,她坚持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作为机械工程师参与成渝、成昆等铁路建设,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退休后,在广州老年大学学习计算机基础、视频剪辑、短视频制作等课程,通过坚持学习跨越数字鸿沟。87岁时,用视频引爆网络,目前粉丝数已超35.2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72.4万次。她用视频记录历史,传递知识,呼吁女性独立、倡导终身学习。她的故事,为“活到老学到老”写下最鲜活的注脚,更让时代看见:年龄或许会增长,但求知的热情永不褪色。

广西壮族自治  韦焕开

  韦焕开,男,1957年2月出生,宾阳县思陇镇太守社区居委会居民。他从小爱好画画,从事竹编制作经营四十余年,被宾阳县、南宁地区和区进出口土产公司评为创新能手,并多次获得奖金奖励。他为了壮大“非遗”传承队伍,组织开展7期共560人的竹编技能培训班,为当地竹编产业发展培养了人才;开设竹编研学课堂,传承“非遗”品牌,用“压一挑一”基本编织方法,手把手传授竹编技艺,吸引中小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目前共有县内外20多所学校2800多人到竹编非遗传承基地开展研学。他大力扶助和带动当地农村就业增收,每年吸纳就业人数达200人以上,结对帮扶实现居家灵活就业12人,带动就业300多人。目前,他的竹编产业覆盖了宾阳县思陇镇14个村委(社区),带动村民4600多人就业增收,以竹编非遗传承特色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宁夏回族自治区  张长寿

  张长寿,男,1956年9月出生,吴忠市利通区金色田园家庭农场负责人。他利用农场现有的果园、学习室、培训室、科普长廊等,以“科普宣传栏”为载体,不定期的组织群众开展果树新老品种展示、科普知识讲座科普宣传活动、亲子活动、观光采摘等,向群众普及法律法规、传递科技科学信息等知识,带领周边群众学习新技术。他长期组织聘请林果专家带领队员到高闸镇、扁担沟镇、孙家滩开发区、五里坡、红寺堡、青铜峡牛首山等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培训工作,还设立了培训室、学习园地等,平均每年培训次数达20次以上,培训人次约1500人,为农户开展果树修剪果园病虫害防治、管理、水肥使用、全年综合技术指导,技术跟踪等社会化服务。

青岛市  王春华

  王春华,男,196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青岛健群小儿推拿院主任推拿师,青岛市李沧区城镇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导师。他38年扎根小儿推拿领域,以轮椅为伴却心怀天下,用实际行动诠释“终身学习”精神,累计治愈患儿超3万名。他精准技术扶贫,成立扶贫助残小儿推拿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帮扶贫困残疾群体人300余人,带动百余人实现就业创业;开设“王春华爱心大课堂”,从李沧区作为始发站,先后在崂山区、市北区、市南区、城阳区5个区的街道、社区、学校等共举办40余场公益宣讲,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儿童、家长等受众讲授保健知识,全年受益达2500余人次。他组织免费小儿推拿讲座,免费开办盲校派儿推培训班,帮助弱势群体学习儿推技艺,增加就业渠道,10多年来,每年开设公益讲座、公益保健推拿活动100余场。每年公益讲座、义诊活动等近100场,受益超万人。

厦门市  刘良阵

  刘良阵,男,中共党员,195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曾担任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文化站站长。退休后,他牵头搭建宋江阵研习平台,通过非遗技艺交流活动,让传统武阵成为传承动力。自2017年加入“银城引力波”宣讲团,他始终活跃在理论宣讲一线,深入基层村(居)、校园机关及社会组织开展宣讲,累计主持主讲活动超百场,受众突破万人次。

  作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他不仅自身坚持知识更新,还积极组织支部学习、带动群众参与,激发基层党员群众的学习动力。他用脚步丈量文化足迹,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传承工作,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他将对故土的深情化作百万文字,编撰《走进汀溪》《汀溪故事》等系列著作,将零散的历史碎片编织成完整的地方文化图谱,挖掘整理散落民间的革命记忆与英雄事迹。从文化站长到银发讲师,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