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永驻·学无止境——致敬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推出“军魂永驻·学无止境--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宣传活动,弘扬军人精神,展现军人风采,激励全社会学习军人品质。
在祖国广袤疆域上,人民解放军手握钢枪,把 “守土有责”刻进每寸边疆;立志奉献,出现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他们用职责和使命,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每一个军人都有一个钢铁般的意志,他们不畏困难,不惧挑战,他们的身影总是那么坚定而勇敢。褪下军装,他们仍是“终身学习者”的典范,是我们百姓身边的学习之星。他们中有投身教育公益,化作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有退伍返乡成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甜蜜使者”;有扎根基层从事民兵训练与应急救援,守护群众生命安全者;有身残志坚,以医者仁心守护官兵健康的战斗英雄;有扎根社区,甘为青少年成长引路人的志愿服务典范;有戍边奉献,深耕革命传统护航下一代成长的老党员。他们将“本领恐慌”转化为“蓄能充电”,让“退伍不褪色”成为终身追求的注脚。
李忠怡 2023年百姓学习之星
李忠怡,1956年3月出生,辽宁省丹东市军休干部,获252项荣誉。退休后他始终将学习视为提升宣讲质量的关键,为当好理论宣传志愿者,认真整理制作各类资料卡片58000张,每一张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专注。为了能让宣讲更生动、更贴合实际,他常常学习备课到深夜,把理论宣讲与卡片展示有机结合起来,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大家,反复琢磨如何将理论与卡片展示巧妙结合。
凭借着这份对学习的执着,他参与设计主讲的系列情景互动式党课成为精品,理论宣讲1406场次,听众达27万余人次。在丹东市振兴区“国防教育·典型引路”宣讲中,他呼吁青年:“志存高远砺青春,建功立业赴军营”,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争做一名合格的当代军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尽所能,不懈奋斗,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金良 2024年百姓学习之星
刘金良,1985年出生,中共党员,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济宁支队,转业后创立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他立志于推广科学养蜂法,运用新的养蜂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带动家乡蜂农增收致富。
他追求卓越,不断学习赋能。2018年起多方学习养蜂新技术,尝试机械化养蜂,创新“多箱体养蜂”技术,成果获认可,还参与撰写论文获密云区科技论文奖。
他踔厉奋发,以学促干。示范带头帮扶低收入蜂农,开通线上直播课,累计带动密云区200余户蜂农增收,向河北等地7万余蜂农推广技术。2023年,他走进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学习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养成了“挤时间学”“找时间学”的学习态度。
他坚定信念,行稳致远。学以致用,推动合作社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布局京津冀打通产业链,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以养蜂产业振兴助力农村共同富裕,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
李国辉 2025年百姓学习之星
李国辉,1985年出生,中共党员,现担任六安市退役军人红耀江淮红星应急救援队党支部书记。他扎根基层,从事民兵训练与应急救援19载,秉持“学习力就是战斗力”信念,深研军事典籍,创新战训法,培养众多比武尖兵,通过学习考取了《300吨以下船员驾驶证》,多次抢险救灾,营救群众两千余人。他向专家取经,从冲锋舟驾驶到多栖救援,不断淬炼硬核本领,独创救援方法,成功完成多次救援任务。他注重团队共学,成立救援队后,将学习作为核心,建立党支部,推动集体成长,队员涌现众多标兵。他研发“三维立体教学法”,普及应急知识,惠及近20万师生。多年来,他个人志愿服务时长6728小时,救援队集体服务时长52.22万小时,带动万人参与志愿服务。他用实践证明:唯有终身学习,方能在强军、应急、为民服务征程中破浪前行,书写“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誓言。
王 琦 2023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王琦,男,54岁,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立志报效祖国。1985年,祖国西南边境燃起战火,16岁正在读高中,毅然报名参军。1986年,王琦在战斗中英勇负伤,被评为一级伤残军人,荣立一等战功,至今身体里还残留着七块弹片。
双目失明,开始学习盲文,凭借着军人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三个月就学会了别人三五年才能掌握的盲文。他以西北地区第一名、全国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中医针灸按摩专业,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推拿。30余年,王琦认真从医,通过一双手为官兵治病祛痛、解除疾苦。在求学的路上,王琦就像蜜蜂一样,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角落奔向另一个角落,只要听到哪儿的老中医医术独到,有绝活,他都要不远百里、千里去求教。他先后用盲文撰写了两部医学专著(《伤筋错骨临症推拿》和《软组织伤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16篇学术论文。
王琦成为全军首位拥有高级职称的盲人军医,热爱读书和写作,用了8年时间,用盲文创作了3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永驻》。被誉为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奖”和全军文艺新作品二等奖。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于秀华 2020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于秀华,男,中共党员,军队离休干部、天津市河北区江都路街如皋里社区志愿者。多年来,他坚持终身学习不动摇,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老。自费订阅多种报纸、有关书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并做剪报整理成册。自费举办各种活动,主动担任社区青少年学校义务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上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于秀华组织成立如皋里社区理论学习组。由自身学习带动市民学校理论学习,坚持每周四学习,二十几年雷打不动。多年来,为贫困学生和困难户给予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主动与社区低保户、残疾人结成“一帮一”对子,经常到家帮助解决家庭和生活困难,为生活困难学生捐款数万元,先后累计为100余所学校,近10余万人次做宣传报告。在社区学校举办各种活动,采取图文并茂,讲课、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等活动,使青少年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活到老学到老,为民服务不能少”,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部队期间荣获三次三等功,获“全国志愿者先进个人”等多种奖励。
杜志荣 2019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杜志荣,新疆军区离休干部。早年他在新疆、西藏戍边,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安全、人民和平。离休之后,他退伍不褪色,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政治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杜老始终认为,学习没有止境,年龄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要学习就要进行到底。他对学习的热情始终没有输给年轻人,不但积极参加社区的党员学习活动,还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利用微信包括学习强国APP等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讲好革命传统故事,他结合自身军旅生涯,深入研读革命史,不断对革命传统知识进行再学习再丰富,精心准备义务教育讲义,通过成立志愿者队伍,办讲座、搞摄影展,宣讲革命传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他还创办了《劝业场街关心下一代报》,把全部余热都投入到关心下一代、护航青少年花季人生的事业中。
杜志荣同志注重自身学习,而牢记在他心里更重要的事情是学有所用,发挥好带动更多人学习的作用。他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动员有能力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员、校外辅导员、法律教育宣传员,共同深入到学校开展座谈,进行交流。他每年在社区学校开展的各类专题辅导讲座,听课人数达到三千多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作为一名志愿者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您要继续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精神!”当时,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给总书记敬了一个军礼,铿锵表态:“我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一名志愿者,我就想把我们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讲给孩子们听。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发挥余热,教育好下一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就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