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一策”学习型城市建设各地这样做——兰州市
兰州,甘肃省省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人才荟萃的科教名城。现辖5个区和3个县,拥有国家级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末常住人口443.65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以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为主的科研重点单位1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两院院士42名,科技资源占比达全省70%以上。2019年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是全国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视察的巨大感召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抓举全省之力推进强省会行动的重大契机,精心谋划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力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氛围。目前,全市拥有中小学1373所(含幼儿园778所、中小学554所、中职学校41所),在校生62.89万人,专任教师4.72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100%。高等学校31所,在校生51.31万人,专任教师2.54万人。2024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06年。企业职工年均培训1.2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年均培训5.5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24.5万人,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坚持“三个到位”,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我们坚持建设规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学习体系到位,切实保证学习型社会建设有规划引领、有机制落实、有地方学习。一是建设规划到位。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强省会战略需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级指导、共同发展”的原则,研究制定《兰州市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兰州市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方案》,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明晰指引。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市上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同时,找准路径抓手,对标对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细化分解为4大类17项任务指标,明确工作责任,推动蓝图变为任务书、施工图。三是学习体系到位。持续建设和提升县区、乡街、村社等各级各类学习机构。目前,我市建成1个社区大学、8个社区学院、102个乡镇(街道)学习中心和640个村社学习点,为全民创造了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二、用好“三个资源”,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
统筹用好社会、数字、人才三种资源,持续增强优质资源供给和平台建设,构建起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协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支撑体系。一是用好社会资源,满足群众需求。依托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47个社会资源,常态化开展文化教育、科学普及、文明健身等学习活动;依托社区资源,利用文体活动室开设市民学校、社区党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等,为不同年龄居民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社区教育。二是用好数字资源,拓宽学习边界。广泛推广“人工智能+终身学习”模式,引导群众共享国家老年教育平台、甘肃社区教育网等数字资源,推进数字化学习便利化、智能化。推进完成教育专网建设,全市教育城域网覆盖主城四区各学校,县区城域网、校园网全面贯通,并整合嵌入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无边界触达。三是用好人才资源,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人才引进、聘用专业人士、招募志愿者,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目前,我市从事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达到2800人,志愿者达到3000余人,注重为其提供数字素养、社区教育、假期研修等学习培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搭建“三个平台”,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
立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构建多元化终身教育平台,让教育成就人人、伴随一生。一是搭建老年学习平台。坚持适老性与时代性并重,引导兰州老年大学根据学员水平实施阶梯式分层教学,开展“学游结合”的体验式教育。支持兰州开放大学更新老年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老年教育功能室,丰富老年人教学资源,现有老年学员1.2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3%。2019年兰州开放大学被评为“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老年教育项目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二是搭建职业学习平台。市上每年投入职业教育资金5000万以上,支持两所市管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两所学校都被纳入省级“双高”校建设序列,在校生达3万余人,形成了特色鲜明、中高职一体化的省会城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推动中职学校联合高校实施3+2、3+4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为全市2.6万名中职学生提供了升学深造机会,鼓励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和社会技能培训班,拓宽职业学习教育的“立交桥”。三是搭建特殊群体学习平台。针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问题少年,按照“专门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复合办学模式成立专门学校,帮助学生快速学习转化。针对视觉、听觉以及智力等残障儿童,在市、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加强智力训练、技能培养和文化课学习,充分保障残障儿童的学习权利。
四、打造“三个品牌”,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突出打造技培、社区、县域三类特色项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推动终身学习与就业促进、生活需求、基层发展深度融合。一是打造技能培训品牌,增强就业力。主动适应我市“3+2”现代产业体系、“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融合、“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培育体系,年培训职工达2.6万人次。面向未就业毕业生、下岗职工等群体,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学习培训,年培训规模超过35万人次。二是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丰富学习内容。按照“双轮驱动”的思路,鼓励市级开放大学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快推进社区大学建设,重点开展思想政治、文化艺术、实用技能类等学习教育。目前,我市建立5个校外学习中心,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培育27个市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其中6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奖项。三是打造县域特色品牌,服务基层发展。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主城区主要开发“阳光艺术团”“信息化素养培训”等富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远郊县区主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计划,扎实推进城乡全民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
五、实施“三个行动”,激活学习型城市建设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加强阅读阵地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日常化、长效化,持久激活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是实施“书香兰州”建设行动。以“书香兰州”建设为牵引,创建学习型机关30个、学习型社区100个、学习型家庭2万个,构筑学习型城市的完整框架。以青少年人群为重点,广泛构建特色阅读生态,已建成高品质书香校园69所、特色书香班级292个、校园精品图书馆34个,常态化开展“晨颂、午读、暮省”读书活动、“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等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二是实施阅读平台建设行动。借助兰州地域历史文化,以及“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优质数字资源,开辟“兰州智慧教育云平台”阅读专栏;实施农村儿童“金梯书屋”建设工程,建成9所“金梯书屋”,不断丰富了阅读资源。三是实施全民阅读推广行动。以引导全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主线,每年高规格举办“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暨兰州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年均参与人次达7万多,将阅读学习融入强省会行动的具体实践中,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下一步,兰州市将以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为契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破题之策,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提升,切实把兰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力争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区域标杆。
(兰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成宏,在2025年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交流培训会上的发言)
专家点评:兰州市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机制建设,完善办学网络,创新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数字赋能全民终身学习,保障重点群体学习服务,坚持特色发展等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整合社会各种文化设施,打造多元阅读平台方面亮点突出,效果明显,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