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一策”学习型城市建设各地这样做——浙江长兴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量:50

  长兴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北连江苏、西接安徽,背倚天目、东临太湖,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享“鱼米之乡”“东南望县”等美誉。全县县域面积143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54万,常住人口68.8万,下辖9镇2乡4街道,城镇化率66.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2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5438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荣誉。

  近年来,长兴秉持“学习让城市更美好”理念,聚力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大场景下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高质量终身教育生态体系。2017年获评省示范学习型城市;2024年首批加入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县域学习型城市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一、“横向+纵向”:突出推进机制的系统集成

  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城市学习文化、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持续完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推进机制。

  一是注重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将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先后出台《长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长政办发〔2016〕115号)和《长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兴县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长政办发〔2024〕89号),提出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项目推进、资源供给优化、数智赋能深化四方面主要任务。

  二是注重横向联动,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县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支持保障等作用,落实宣传、教育、发改、民政、人社、文体旅、财政等委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健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习型城市建设相关工作,深化部门联动与资源整合。

  三是注重纵向拓展,强化体系建设。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25个机关部门和16个镇街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有社区学院1所、镇街成校15所,镇街社区学校、村社市民学校全覆盖。创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4个、省现代化社区学校7所、省现代化成人学校8所、省社区教育示范学校4所、省老年教育优质校5所。

  二、“全龄+全域”:助力学习场景的多维聚合

  汇聚整合县域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构建“面向全龄、覆盖全域”的终身学习多维场景,全力打造“15分钟市民学习圈”。

  一是狠抓“特色+”主题学习空间打造。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各1个,城市书房13家,分馆实现镇街全覆盖,并常年向市民免费开放,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500余场。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28家,推进文化礼堂“点餐制”和“文化礼堂+老年学堂”试点,年均开展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超过1000场。建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12个,构建“体验基地-体验站点-体验项目”运作机制。

  二是狠抓“数字+”学习服务平台集成。深化“学习型长兴”在线课程资源集成应用,推进“云上学堂”直播平台试点,加快“浙学通”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共享“浙开?浙里美”直播课堂、“青蓝夜校”云课堂等。打造邻里乐建、常青乐学、健康乐享、幸福乐家、职场乐进5大在线学习场景。对接省学分银行系统,形成在线学习、培训管理、交流互动、成果认证、积分兑换等多场景应用闭环。

  三是狠抓“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迭代。迭代长兴“城市大脑”集成应用,发挥23个省级未来社区(乡村)的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利用社区内外各类场馆和场所资源,打造“一心多点”学习空间和“一站式”学习服务。构建全龄“共富”课堂综合应用场景,实现全龄化学习资源智慧输出、精准化课程活动实时供给、全景化学员画像综合集成。

  三、“需求+供给”:强化教育服务的精准契合

  持续强化部门协同、资源整合、城乡一体,着力构建“需求导向、供给精准”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一是职成一体打造“蓝领摇篮”。组建长兴职教联盟,统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实施“学历+技能”双提升行动。探索“企业提供需求、职校设计课程、成校组织培训、政府支持保障”的政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机制。成立长兴工匠学院,构建“工匠学院-乡镇(街道)分院-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三级培训管理体系。2024年全县完成成人高中学历提升1699人,新增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学员3525人,开展32学时及以上职业培训14285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3900人,高技能人才4103人。相关做法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振兴有我”栏目专题推介。

  二是助农培训服务“乡村共富”。发挥成校骨干作用,以农科教项目为引领,打造一批田间课堂、共富基地,促进助农培训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立足特色农业发展,构建契合乡村实际需求的农民培训内容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技术、低收入农户、失地农民、残疾人等“新农人”培训。《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做法被《人民日报》教育版报道。

  三是老有所学助力“浙里康养”。组建老年教育联盟,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普惠共享的老年教育工作格局。推进村社老年学堂标准化建设,健全“3所县级老年大学-15所镇街老年学校-269所村社老年学堂”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2024年全县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0.26%。

  四是聚力联动构建“长兴路径”。统筹各类社会资源,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县228个行政村(含村改居)、41个社区和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创新打造41个数字家长学校,开发40门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护航”“春风计划”和“护蕾”三大行动,推出家庭教育讲座“点派单”模式,打造“家长大学堂”线上家庭教育品牌,构建全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四、“本土+创新”:聚力品牌创优的多元绽放

  紧扣地方发展需要和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创新县域终身教育的推进路径和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百姓喜爱、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项目。

  一是五位一体打造“学习样本”。坚持“城乡一体、数智赋能、普惠优享”的终身教育推进策略,构建“体系化推进、专业化培育、项目化实施、数字化赋能、特色化打造”的“五位一体”县域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先后获得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国家级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示范县、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等荣誉,长兴社区学院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推介名单。

  二是项目引领打造“品牌矩阵”。连续12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百场送教进文化礼堂”“鸿图乡韵”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好书漂流”“乡镇阅读接力赛”“我是长兴读书人”等,打造“阅享长兴”全民阅读品牌。组建学习型社团168个,创成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组织45个、省级学习型社区2个。推进新时代“夜校”服务,打造“长兴市民夜校”、职工“益课堂”、乡村“共富夜校”等,2024年开设各类夜校课程118门,服务市民2万余人。推进“银龄慧”行动,获评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实施“365清廉教育进万家”项目,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

  三是服务地方打造“一镇一品”。以“一镇一品”建设创新乡村社区教育发展。乡镇(街道)成校围绕产业赋能、文化传承、服务创新、重点人群等,创成省成教品牌项目8个、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5个。花木技能培训、轻纺一体化培训、太湖“龙之梦”订单培训等品牌,培养实用技能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紫笋茶文化体验、红色游学、双富学堂、美食体验营等品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接下来,长兴将进一步健全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终身教育生态体系,不断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湖州市长兴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钦国强,在2025年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交流培训会上的发言)

 


  专家点评:长兴县以全域化学习场景聚合与特色化品牌矩阵为核心,推进物理空间整合、信息空间开放,实现学习场景“无盲点”覆盖,构建了“无边界”学习生态;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培育了特色化学习品牌矩阵,推进学习服务“精准化”供给,实现了学习资源与市民需求的高效衔接,为县域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