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大家谈】高小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14
浏览量:5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体会

高小军 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深入学习《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过程中,我深刻领会到教育强国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其中,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要求,为高校继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高校继续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差距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未能紧密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需求。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但高校继续教育在这些领域的专业布局相对滞后。与此同时,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未能及时根据行业转型升级进行调整,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与学习型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学习型社会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终身性。然而,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线上线下融合不足。虽然近年来线上教学有所发展,但在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互动性以及个性化学习支持方面存在欠缺。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未能充分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限制了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便利性,难以实现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

  (三)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强国建设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校继续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教学过程管理不够严格,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在考核评价环节,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员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缺乏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专业设置,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强对专业设置的调研与论证。加大在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以及民生紧缺领域的专业布局,如增设先进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托育、养老等专业,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优化升级,融入新的知识和技能元素,使其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企业反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海量的优质课程,涵盖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兴趣拓展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引入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根据学员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学习目标,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计划,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加强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建立终身学习档案,促进不同学习经历之间的衔接与贯通,构建起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健全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到考核评价,每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确保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丰富考核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还应增加实践操作、项目报告、小组讨论等考核形式,全面评价学员的知识掌握、能力应用和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还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以评促建,推动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总之,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下,高校继续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差距,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贡献高校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