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汪国新等 | 社区共学养老:“最近一公里”建成生命成长园地

发布时间2024-10-28
浏览量:50

  作者简介:

  汪国新,男,湖北省黄梅县人,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科研机构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中心(全国)主任,杭州学习生活促进会副会长兼社区共学养老专委会主任,研究方向: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浙江杭州 310003)

  金琳,女,浙江省绍兴市人,杭州学习生活促进会副秘书长,杭州社区共学养老发展中心副主任,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中心(全国)兼职研究员,国学传承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浙江杭州 310000)

  

  【摘 要 】老年教育的逻辑起点不是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而是人的未完成性。老年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与生命成长。社区共学养老,是生长型老年教育,实现从“送达到”到“长出来”的转变;能同时满足老年人“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三大诉求;注入社区治理新动能。本文首次提出“最近一公里”命题。回应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兴办老年人喜欢的社区老年教育,把“活力老人”所生活的“最近一公里”的生活圈,建成没有围墙的不一样的“老年学校”,建成老年人精神生长的田园和生命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社区共学养老,最近一公里,生命成长,生长型老年教育

  基于社区的老年教育比基于办学机构的老年教育更为重要。通过深刻反思我国开展数十年的社区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回应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兴办老年人喜欢的社区老年教育,把“活力老人”所生活的“最近一公里”的生活圈,建成没有围墙的不一样的“老年学校”,建成老年人精神生长的田园和生命成长的乐园。

  一、思维变革:从“最后一公里”到“最近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是近二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后来也发展成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中的一个热词。它宣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为民服务的一种理想,要把公共资源配送到老百姓身边,使其发挥作用,不让这些资源闲置。“最后一公里”一词之所以为热词,是因为它体现了自上而下单向供给行政思维,这一思维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集体意识。一些想在成人教育领域有所作为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公共教育资源送达到“最后一公里”成为工作的核心目标。笔者以为,办好中国的老年教育,需要有一场深刻的思维变革,从“送教”到“助学”,变设计型的老年教育为生长型的老年教育[1]。而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重新认识老年人和老年教育。

  (一)老年教育的本质与逻辑起点

  今天,党和政府比任何时候更重视老年教育。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比任何时候更加旺盛,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比任时候更突出。与此同时,老年教育理论先导性的缺失与老年教育发展积极态势构成的矛盾史无前例。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把老年教育办成又一个未成年学校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有悖老年教育规律的。人们普遍诟病学校应试教育,针对学校教育的弊端的改革措施不断翻新,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成效,但至少可以肯定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案。从目前出台的相关文件、出版的相关书籍、发表的相关文章、开展的活动看,大有直接把失败的经验复制粘贴到老年教育上的趋势,违背老年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担忧。

  1.老年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与生命成长

  老年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己之学”,而不仅仅是“为人之学”,是自我教育和共同学习。老年学习的本质是回归天真、纯洁。天真是老年人和孩子的“特性”。真实天真的人,才是深刻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正直不屈之心就是道场,因为直心真诚,不虚假。道法自然,自然即真。世间之事尽可权宜,但必须以不失其本心为根本。当我们醉心于处世方法和技巧,常常丧失本心而不自知,在虚妄的世界里越陷越深。现代人的可悲,在于生活总体富裕而生命更加艰难,常常是浅薄而非深刻,迷乱而非觉悟,烦恼而非自在。这与这个时代的学习和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度异化相关。

  老年学习是生命学习。老年人意味着通达、智慧、自信、自尊、成熟、自在, 但是老年人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智慧和通达的人,其实,大多数老年人“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没有良好的老年教育和有效地开展生命学习,人的老年期必定枉然。

  生命成长是一个从生命——生存——生命的回返的过程。人本来是一个生命,不单纯只是社会一分子。人为了能保存身心,必须学会生存,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这一过程,我们的生命(肉体+精神+灵魂)成长了,经受了社会文明的“洗礼”,可是我们离本来的生命状态也远了,我们不再是自己了。老子说:人的起点就是人的终点,他强调“复归于婴儿”再次回到婴儿状态,不是让你的身体和精神回到婴儿状态,而是守德归真,将你的整个存在(生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人进入老年期,即进入生命成长的关键期和“黄金时代”。

  相信学校教育对象——未成年人,是一张白纸,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变成一张丰富多彩的画,这已经是对学校教育很深的误解。人们把对学校教育的误解迁移到老年教育中来,认为老年教育的核心也是“为人之学”,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或满足兴趣爱好等精神需求。其实,对于“活力老人”,“老有所安”是宗旨,“老有所为”是核心,“老有所学”是条件,“老有所乐”是“有所为”“有所学”必然结果。有了“老有所安”,才能算得上实现了“老有所养”。这里的养,是自我涵养和自主成长。

  许多人不了解自己,既不知道从哪里来,更不知道向何处去,“反认他乡为故乡”。老年教育,不是向你已经十分沉重的身心里塞进东西,而是要从身上带走和去除一些东西,把老年人带到一个本来属于自己的、后来被自己遗忘了的地方——一个真实的地方——真正的故乡。

  2.老年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未完成性。

  老年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这些都不是老年教育的逻辑起点。老年人本身,才是老年教育的逻辑起点,老年人是人,人是唯一永远未完成的动物,是终身学习的动物,学习是人的天性,生命成长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老年教育本质特点是“成人”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每个人“成人”之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老年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集体教育。既然学习是老年人的天性,是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的内在需要,对老年人学习的外部激励就不是不可或缺的,以物质奖励的办法去刺激老年人学习更需要谨慎。从生命成长的角度看,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善于学习,更需要学习,学习的紧迫感更强。

  (二)社区共学养老:在“最近一公里”“长出来”的老年教育

  认真总结反思数十年来社区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是办好中国式老年教育的基础。把教学正规化、内容课程化作为老年教育内涵发展的总目标,把举办正规化的老年学校作为解决中国老年教育问题根本举措,把数字化资源的丰富作为解决老年教育资源难题的根本出路,使老年教育前景暗淡,必然重蹈学校式社区教育覆辙,必然会出现参与率低、满意度低现象。

  1.社区共学养老,切合生长型老年教育的特点。

  社区共学养老是指“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为了生命成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觉、自愿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互爱互信、相助相伴、共学共乐,更加健康、积极、优雅、有尊严地享受生命的过程。”[2]社区共学养老,是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老年教育,它不同于传统的机构老年教育,它是生长型老年教育,这种老年教育形态必将成为未来老年教育的基本样态。生长型老年教育具有如下四大特征。

  一是价值取向的生命性[3]。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老年教育,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出发点,生长型老年教育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增长,也不限于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而是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特别强调学习者生命状态的积极改变和人的生命性价值的实现。[4]

  二是学习动力的内生性。人的未完成性决定老年人具有学习的内生动力。生长型老年教育对象,学习动力是内生的,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激励。这里的学习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生命历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草根性,正是它的学习动机的内生性的体现。

  三是学习资源的可再生性。教员和学员都是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教师与学员的身份可随时转换,学习在“教员”和“学员”身上同时发生,学习资源在学员与教者之间流动,学习过程是教育资源的再生和循环过程。[5]

  四是学习方式的面对面交互性。信息技术正在给老年人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带来重要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促进老年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中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但它也可以制造老年学习新的障碍,使深度学习具有挑战性,影响老年人作为社会积极成员的参与方式,影响了批判性思维、深度沟通能力的提高。数字化教学可以作为面对面教育/学习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而不能取代面对面的教育/学习,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尤为明显。没有数字化网络教育,只有面对面的教育是可行的,可持续的,反之却不成立。建立“混合式”的教育方式和面对面学习方式,是弥合数字鸿沟,倡导有人情味的、有温度的学习的重要举措,社区共学养老正是这样的重要举措。

  2.社区共学养老,从“送达到”到“长出来”的转变。

  “最近一公里”指老年人的居住地半径为一公里的生活圈。社区共学养老,就是把生活圈,变成共同学习圈,进而变成生命成长圈。这样的转变是老年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根本性变革,是从设计型老年教育到生长型老年教育的根本性改变。学校正规教育,整体上说是按计划供给的设计型教育,机构老年教育同样是设计型的教育供给,“任何人都根本不可能知道人们在这种计划中所能够动用的资源总和。因此,对于这些资源不可能进行集中控制。”[6]它严重忽略了分散于个人、家庭、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种专业机构等等内的教育资源,严重忽略了学习者可以“互为师”的内生性教育资源。生长型老年教育,在内部发展动力上突出学习的内生性,它是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育和学习的发生,就像小草从地上长出来一样,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共同学习,恰如“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树立生长型老年教育的新思维,就是要建立起“老年人是老年教育的重要资源”的新的资源观。在生长型老年教育资源观上,突出资源的再生性。“成员即资源”这一全新的老年教育资源观有其丰富的内涵[7]:一是成员也是资源;二是成员带来资源;三是成员生成资源。因此生长型老年教育资源是自给式的,学习者互为师生,教学相长,可以不依赖于外部资源,老年教育变得“无门槛”和“零消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之所以可以实现“互为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共体”成员完全忽略了效率第一法则而坚信“过程即是目的”,他们这种不为追求结果,而注重享受过程,静待花开的样子,是优雅的生命学习。

  3.社区共学养老,直面老年人三大诉求。

  一是老有所学问题。社区共学养老是满足“活力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的新思维和新路径。学习资源就在身边,满足学习的便捷性和生活化需求;共同学习方式,满足学习的有效性和品质化需求;学习内容自主确定,满足学习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学习收效自我评价,满足学习的发展性和去功利化的需求。以“共学”“共享”为特征的社区共学养老,成为老年人体验学习快乐的源泉。

  二是老有所为问题。社区共学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实现价值需要的新平台和新载体。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即价值感和归属感。老年人不是“无用”的代名词,而是智慧的化身。老年人的“有为”,不是与中青年人抡岗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有所作为”。一方面,老年人在共学共乐、互为师生、彼此成就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用自己的智慧服务社区、服务他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赢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是老有所乐问题。社区共学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的新路径。进入老年期,离开了工作岗位和原有的集体的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独感、无助感、无用感,诸多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导致精神抑郁等失常情况,危及家庭和社会。社区共学养老,实现从养“身”到养“心”的全方位养老,帮助老年人从“享受型”快乐到灵性成长快乐。

  4.社区共学养老,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

  在中国,周代及以前,人们生活在一个一个高度自治的小共同体中,“集权国家”的大共同体是近二千年来的事。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点,但在小共同体的理想社会形态的恢复上不谋而合。他们都喜欢小国寡民的状态:几千人口的小国,才能形成“熟人社会”,才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自主自治、守望相助。在西方,小共同体的传统一直很深。希腊城邦是自治的,欧州中世纪的庄园是小共同体,罗马帝国结构中大量自治成分,都成为现代西方民主自治文化基因和制度来源。人类社会从小共同体(血缘纽带)社会进入大共同体(非血缘纽带)社会,和乡村城市化一起,是不可逆的过程,然而,这一不可逆过程并不全然符合人的天性,人的潜意识里还是向往共同体生活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微共同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她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在城乡社区里,正是人性的体现 。生长在社会(在腾尼斯看来,社会与共同体正相反)中的微共同体,是重拾人类共同体生活现实载体[8]。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民主自治的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增强,大力助推和发展“同自觉、共作主、互为师、自评价”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大力推进社区共学养老,为社区民主治理注入新动能。

  二、社区共学养老:生长型老年教育的实践探索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让中国的老年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到老年教育之中,老年教育出现新思维和新样态,即学养结合,共学养老。“社区共学养老”理念与运作策略,在杭州市实践探索中,开启了老年教育的新路径、新平台,为突破老年教育的资源困境、呼应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初步建立了老年教育特色品牌。

  (一)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与研究

  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是生长型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石,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于老年教育时,恰到好处地回应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重大命题。全面推进社区共学养老,能实现老年教育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实践是发展社区共学养老的基础。

  1.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成长机理、培育原则、培育策略。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四大支柱)是“本质意志、共同学习、守望相助、生命成长”。它是有别于其他学习型组织所特有的。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长机理。“自觉——自主——自给——自评”或表达为“同自觉、共做主、互为师、自评价”,由四个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所构成,也是社区学习共同体所特有的。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原则。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个富有内生性成长力的生命体,社区就是它们的成长生态位。如果把社区学习共同体比作一棵树,它的树根就是本质意志,树干就是共同学习,果实就是守望相助和生命成长。社区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一般学习型组织,体现在培育的原则上,是“支持而不包办、扶持而不控制、助推而不实行目标管理、养护而不拔苗助长”[9]等四项。

  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的策略。一是打造“生活场景式”共学基地,盘活空间资源,实现处处可学。突破传统教学空间限制,充分利用广场、公园、场馆、庭院、文教综合体、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等开放、便捷、多样化的学习场所,积极打造“公共客厅”,让老年人置身于社区生活场景中共同学习。 二是培养“自主供给式”共学师资,丰富人力资源,体现人人为师。建立“能人师资库”。从社区学习共同体及其他社区居民中遴选“有一技之长、学而优、学而先、有公益心”的人为教师,充分发挥学共体师在身边、同伴亲切、成就激励等优势;实施核心成员培养计划。开展市级、区级和成校级三级培训,通过导师引领、主题共商、内容共定、实践反思的参与式培训,全面提升核心成员“亲和力、学习力、执行力”等综合素养。三是示范引领,体现激励有度。从2010年起,杭州市连续13年开展示范社区学共体评比表彰活动,共表彰1130个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内生动力。四是支持帮扶,体现指导有方。成立杭州市及区(县)两级“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行动指导中心”,研究本地区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指导街(镇)和村(社)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工作,同时设立社区学习共同体联盟服务站,目前已经设立覆盖全市的“公民公益类”“非遗文化传承类”“乡村书画类”等多个学共体横向联盟服务站。

  2.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基本经验。

  一是16年以一贯之。十余年来,一直聚焦“市民学习圈建设”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两大课题。前者着力于成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以教育部重点课题《成人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以杭州为例》为标志,出版两部专著《资源的合建与共享——成人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合建共享:成人教育综合体的建设与运作》。这一研究为杭州市政府出台文件《关于构建市民学习圈  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工作的意见》(杭政函[2016]16号)、大力推进的“十三五”期杭州市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作好了理论准备。后者旨在变革成人学习方式,提升终身学习品质。经过16年的持续研究与推进,已发展成为中国终身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专题、研究门类、研究方向。随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研究”的完成和专著《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四大支柱》《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成长指要》《学习圈·学共体:社区教育杭州样式》《社区共学养老新探索》等的出版以及社区学习共同体系列论文的发表,已经基本建构起中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到2021年,杭州市已有8000个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城乡,常年参与学习的人数超过22万人。

  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2007年开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2017年之后的社区共学养老的研究,都在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实践推进上同步开展。

  三是全国性的研讨会的举办和示范性学共体的评选表彰同频。从2010年到2023年,杭州市已经开展了14次(每年一次)示范性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评选表彰工作。与此同时,从2009年举办首届全国社区教育青年论坛起,到2022年,每年举办一次共举办13次全国性(2017年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社区学习共同体(或社区共学养老)专题研讨会。

  (二)社区共学养老区域推进策略

  实践表明,社区共学养老是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新思维和新平台。参加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老年人的“无聊感、无用感、无意义感”少了,“存在感、价值感、尊严感”多了。杭州连续13年获“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的城市,其中老年人幸福指数高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发展社区共学养老既是观念更新问题,又是实践探索的问题。为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改进老年教育服务方式,变革老年教育形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社区共学养老,为老年人增添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1.深化研究,在转变老年学习方式上下功夫。

  突破传统的老年教育方式,才能办老年人喜欢的老年教育。社区共学养老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学习”,互助式、参与式、体验式、人生故事讲述式等学习方式,符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讲述人生故事”对变革我国老年人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推广价值。这一方式其要义在于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及其感悟传达给别人,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影响与激发。

  深化社区共学养老研究,需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开展,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同时展开。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可以是:社区共学养老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研究;社区共学养老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社区共学养老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静待花开”与“适度养护”的关系研究;老年人“自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老年人成为老年教育资源”运作方式研究;老年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培育策略研究 ;社区学院、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学习共同体四社联动培育老年学共体实践研究。

  2.突出重点,加大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力度

  社区共学养老的“主体性、学习性、生命性、社区性”[10] 决定推进社区共学养老的重点是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营造老年社区学共体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支持而不包办、扶持而不控制、助推而不实行目标管理、养护而不拔苗助长”的社区学共体的培育原则,社区学院和中心学校定期开展社区学共体核心成员的培训,继续做好一年一次的示范性社区学共体的评选表彰工作和社区学共体成果展示交流工作。挖掘培养有影响力的社区居民,提升核心成员素养,引导老年人自主组织、自我管理、互助学习。深化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四社(社区-社区学院-社会组织-社区学共体)联动机制的建立与运行》的研究,在连续11年开展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评选表彰后,2021年,杭州市增设“社区学习共同体先进区县”评比项目和“十佳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十佳社区学习共同体”评比项目。部分街道和乡镇还开展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先进社区(村)的评选表彰工作,以此调动社区(村)在老年社区学共体培育孵化中的积极性。

  社区共学养老,无论是成员们在共学互助中形成的成员之间情感联结,还是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得到的学习成长,让成员们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足,破解了老年生活的魔咒“孤独”与“寂寞”。有感叹“戏剧使我由于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凋零霉变的心灵变得神清气爽”的柳女士;让来自异乡的“老来俏时装队”队员终于找到与杭州这个城市的“关系”,再不是“独在异乡”经常要求儿子送自己回老家的“异客”;也让动过8次手术、切除多个器官的陈阿姨,在打铁关书画苑的书法学习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巧手女人家”里的成员们,不断增长的新的兴趣和需求,使她们根本“没有时间寂寞了”;下沙街道的翟彩琴大姐说“无聊的老年生活从进入合唱队那天开始变得有意义、有生机了”。张老先生,原来是小有“名气”的“上访专业户”,自从参加社区学习共同体之后,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服务,带着同伴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他自己也感叹:“我这个信访专业户现在也是社区服务志愿者了”。

  3.示范引领,强化共学养老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共学养老建设工程,需要强化共学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共学养老示范基地建设,是全域推进社区共学养老的重要基础。2018年至2021年,由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中心(全国)和杭州学习生活促进会共同确定18个社区(村)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共学养老社区建设实验基地”,在认真总结实验基地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202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分期分批确立“共学养老优质基地”,创建单位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安全保障、基地运行、共学师资、共学场地、共学项目”等多维度开展优质基地的建设工作,2023年起开展市级共学养老优质基地的评选认定工作,到2025年将共评选认定优质基地100个。高度重视评选表彰结果的运用,广泛宣传优质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是中度老龄化乡镇区域,常住人口8.5万,老年人口1.8万,占比21.2%。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景成为现实,新登成校自2019年“共学养老社区实验基地”受牌以来,专注探索“社区共学养老”乡村推进策略,几年来,已初步形成“社区共学养老新登样式”。截至2022年,新登镇已认定各类社区学习共同体198个,获评富阳区示范性社区学共体34个,杭州市示范性学共体9个。新登镇以各级各类展示活动为载体,通过巡演扩大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影响力。以各村文化礼堂为基地,以所在村社区学习共同体为主体,和本镇的示范性社区学共体一起,带着自编自导的精彩的学习成果,分赴村社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共学养老的行列中。以组建社区学共体联盟为载体,通过成立三大联盟,推动各社区学共体互助共进。新登镇推进共学养老发展:一是社区学共体核心成员联盟,由新登镇级以上示范性社区学共体中组织能力强,有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成员组成,通过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引领队伍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共体的灵魂。昌东村的章素琴大姐是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安东乐苑”的核心成员,她在自己的家庭的院子里独立建造了越剧社“安东乐苑”小屋,在她热情周到的服务的感召下,一群(6位琴师和8位演唱者)热爱越剧的乡亲们十五年来,不离不弃,每个周日的晚上,是他们学习时间,也是他们的节日。76岁的章素琴说:“十多年来,我每年花在越剧社的钱有近两万元,也很操心,但是看到每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学唱、开心快乐幸福,我就成为了最幸福的人,是用钱买不到的幸福啊”。二是示范性社区学共体联盟,以获得区级以上示范性学共体为主体,示范引领区域内其他学共体规范化发展;三是各类社区学共体联盟,由分散在各村社的同一类型的社区学共体(如旗袍、太极、书画、腰鼓、舞蹈、越剧)组成的联盟,平常分散在各村社自行组织训练,大型活动时,由核心成员中的骨干进村入社进行指导,共学共享。新登镇的探索意义重大,它宣示社区共学养老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得到推广。

  4.“四社”联动,形成打造社区共学养老品牌的合力。

  社区共学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民政、文化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重点是推进“社区学院、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联动互动。

  发挥社区学院引领、协调、研究与示范作用。每一个区(县)都有一所社区学院,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社区学院在推进社区共学养老发展中大有作为。协调和动员政府其它部门、各类相关职业院校、民间团体、行业企业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的教育资源,灵活借资借力,形成服务老年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合力,有效促进社区共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社区在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服务主导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区功能不断完善。依托社区资源开展老年教育,具有多重便利和优势。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学习的机会,可照顾一大批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不方便到老年大学或其他场所学习的老人;利用日益完善的社区场所和设施开展老年教育,在造福老人的同时,丰富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内涵。

  发挥社会组织的“润滑剂”“结构网”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社会组织在老年教育领域地位更加重要,社会组织在社区共学养老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社区共学养老中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把“最近一公里”建成老年人生命成长园地关键环节。

  发挥老年学共体的“人人为师,自主发展”的主体作用。创新基层社区老年教育形式。社区学习共同体以其“自主与平等、互助与共享、开放与灵活、草根与普及”的特点,充分尊重与激发老年学习者的主体性,成为深受老年人欢迎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5.政策推动,整体推进市域社区共学养老发展。

  应对老年教育机构“一位难求”的困境,有必要整合利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社区共学养老,构建幸福指数高、费用低的社区学养结合新模式。在杭州市的建德市2018年出台的《加强老年教育  推进共学养老发展》文件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杭州市政府2022年出台的《加快老年教育发展意见》[11]从政府政策层面上明确社区共学养老目标及实施策略。《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纳、开放、共享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建设共学养老示范基地100个,老年教育品牌项目100个。”“鼓励各类人员参与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共学养老志愿服务,探索建立共学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强化联盟的学养作用,鼓励支持建立文化艺术、生活休闲、健康娱乐、科学技术、公民公益等共学养老联盟或集团,促进互学互鉴。[12]”此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从2022年起,杭州市的社区共学养老,实现了从科研部门探索到政府政策推动,为2017年开启的社区共学养老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政策保障,具有里程碑意义,社区共学养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区共学养老实践探索的经验向全国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十分可喜的是,“社区共学养老”明确地写进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而且,北京市《关于开展2023年新时代老年学习共同体培育认定工作的通知(京教职[2023]15号)》已经从政策的层面上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社区共学养老工作。

  总之,社区共学养老是经济实惠、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契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特征和老龄化社会特征,是建成“最近一公里”生命共同体的有效载体。它遵循了老年人的学习规律,具备老年教育的“自我教育、共同学习、知行合一、生命成长”的特征;破解了老年人的成长困境,化解了老年人感到孤独、感到无聊、感到无意义等负面情绪;符合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命质量的美好意愿。

  参考文献:

  [1] 汪国新,项秉健: 社区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从设计型到生长型的转变[j]2019(09),(47-54页)

  [2] 汪国新:社区共学养老的特征、意义和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126-130

  [3] 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的杭州实践与展望 [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1(06)54。

  [4] 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66)

  [5] 汪国新,孙艳雷:成员即资源:社区学习共同体内生成发展规律探析[j],职教论坛,2013(24)

  [6]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6)

  [7] 汪国新,孙艳雷:成员即资源:社区学习共同体内生成发展规律探析[j],职教论坛,2013(24):38-41

  [8] 汪国新,项秉健. 社区学习共同体:重拾共同体生活的现实载体[j] ,教育发展研究,2018(64-69)

  [9] 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51)

  [10] 汪国新:社区共学养老的特征、意义和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

  [11]和[12]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22-01-10][2023-09-28]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2/1/14/art_1229063382_1812197.html.

  文章来源:2023年12月《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发表,2024年5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全文转载。

 

来源:社区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