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栏】以终身教育为引擎,驱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24
浏览量:50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深耕于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擘画的宏伟蓝图与系统部署,为我的后续工作确立了清晰的航标,提供了不竭的动能。全会审议通过的重大决议,不仅彰显了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意志,更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格局。通过深入研读,我深切体会到,将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核心支撑。

  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终身教育是新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的内涵,远不止于经济数据的增长或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根本要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振兴,即广大农民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及主体意识的系统性提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其根基在于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前者便无从谈起。这恰恰与终身教育“面向人人、贯穿始终、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核心宗旨高度吻合。那种传统的、阶段性的“一劳永逸”式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快速变迁的乡村社会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多元化需求。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深入,社会对乡村治理专才、农业技术骨干、乡村工匠及非遗传承人等高素质、复合型农民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突破时空限制,将教育资源延伸至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形式灵活、资源丰富的农村终身教育服务网络。全会精神启示我们,以终身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是补齐短板、强化弱项的当务之急,更是激发内生动力、确保乡村全面振兴行稳致远的战略基石。乡村振兴,终身教育必为先导。

  二、聚焦精准赋能,农民终身学习的生动实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我国农民教育与农村终身学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鲜活案例,有力印证了全会部署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全会精神特别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浙江乡村振兴的先行探索,其成功经验不仅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同步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革新与综合能力的跃升。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进程中,浙江省充分利用遍布乡村的文化礼堂、农村社区学校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平台,围绕村庄规划、垃圾分类、生态农业、民宿运营、电子商务等主题,组织了大规模、精准化的农民培训。这一实践生动地诠释了环境整治与人的教育相辅相成,终身学习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

  三、建设和美乡村,终身学习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对乡村而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追求。而终身学习,正是将这些目标有机串联、协同推进的“黄金纽带”。

  其一,赋能产业可持续。通过持续的农业技术更新培训、市场动态解读、品牌营销策略传授,引导农民顺应并掌握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从依赖资源消耗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型。

  其二,滋养文化可持续。依托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乡村社区教育中心、农家书屋、非遗工坊等载体,系统开展传统文化、民俗技艺、乡规民约、法治道德等学习活动,深化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促进优秀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三,促进生态可持续。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农民日常培训,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村民的生态自觉及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力,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四,夯实治理可持续。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开展乡村治理、法律法规、财务管理、矛盾调解等常态化培训,提升其依法行政、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筑牢人才根基。

  四、实施教育数字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全会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对农民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当前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老龄化程度加深等现实挑战,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是衔接农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枢纽,也是践行全会精神的关键落点。全会强调“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顶层设计要求我们必须借助数字化手段打破教育壁垒,构建精准化、多元化、实效化,覆盖全民、贯穿始终的教育体系。我们要开发更贴合农民学习习惯的数字资源,将复杂的农业技术、政策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微课;利用大数据分析农民学习需求,实现“按需推课”,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诉求。让学习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终身学习在乡村大地真正“泛在可及”,是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根本路径,也是我们每一位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者的时代使命。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奋进号角已经吹响,关键在于落实与行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壮丽画卷,乡村振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运用终身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既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我们不容错失的历史机遇。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扎根中国大地,深耕终身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亿万高素质农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将研究成果镌刻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进程中实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赵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