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栏】育才强农,接续奋斗,以更广空间和更强韧性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乡村人才教育事业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作为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也是中国成教协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专委会的主要挂靠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体系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韧性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新目标新要求提供了更广阔的工作空间
“十五五”规划建议开宗明义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将“三农”工作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位。农广校承担的农民素质与能力提升工作,直接服务于这一全局性任务,其功能从“服务三农”升级为“支撑现代化全局”,战略价值得到根本性提升。规划提出的“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目标,为农广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靶向。其工作内容必须与国家目标实现精准对接,服务维度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技能,扩展到支撑现代化大产业、建设和美乡村所需的综合素质。
规划强调“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这要求农广校的教学内容必须快速迭代,大力加强在智慧农业技术、绿色生态种养、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构建现代化大产业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规划提出“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这为农广校拓展教育培训内容提供了政策依据,从传统种养向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全链条延伸,满足产业融合催生的新兴人才需求。
规划明确要求“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农广校一直是培育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核心阵地,下一步将深化在经营管理、财务规划、市场营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规划提出的明确方法。农广校要进一步深化“村官是教师、村庄是教室、现场是教材”的教学理念,组织开展针对村“两委”干部、乡村建设工匠、乡村规划引导员等的专项培训,传授乡村建设、治理与运营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技能,直接服务于“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的目标。
二、组织体系与政策传导优势保证了强劲的发展韧性
“十五五”规划涉及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培育、乡村建设等大量需要落地到村、到户的工作。截至2025年,全国共有各级农广校1755所,包括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246所地市级校和1472所县级校。这种“四级建制”以及含农民田间学校的“五级办学”体系,是唯一能系统性地将政策解读、技术培训、人才培育服务直接送达乡村基层的全国性网络。在政策执行链条中,其“最后一公里”的通道价值无可替代,是确保政策效能的关键一环。
规划重申“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广校“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核心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能够将现代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低成本、高效率地传递给最广大的小农户群体。规划要求“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农广校“训前-训中-训后”全流程服务,特别是长期的跟踪指导服务,超越了短期培训的局限,能够持续关注学员产业发展状况,提供及时帮扶,在“强化开发式帮扶,增强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农广校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激发学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使其在教育理念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具有强大的内生吸引力。农广校通过组织班级、学习小组、观摩交流等活动,在乡村熟人社会内部构建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基于信任和共同目标的群体学习模式,产生了较强的同伴激励效应,有效克服成人学习的孤独感和惰性,形成农广校独特的教育文化韧性。
三、努力成为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乡村人口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十五五”规划强调“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在国民教育体系重心上移的背景下,广大乡村从业者的继续教育和成人学习需求巨大且迫切。农广校是当前能系统性、规模化响应这一需求的全国性组织,其办学模式本身就是对成人学习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制度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教育生态。从青年农民的职业入门,到中年骨干的能力提升,再到乡村产业带头人的视野拓展,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可以贯穿农民整个职业生涯。这种“一次入学,终身受益”的跟踪服务理念,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生动实践,直接助力于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难点和重点在于规模巨大的乡村人口能否同步实现现代化。农广校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低成本方式输送到乡村角落,也是促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通过赋能农民,增强了其就业创业能力和获得感,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意义,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专委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把握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根本保证,紧密依托挂靠单位农广校的体系优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乡村人才教育理论创新,助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欧宇)